从供应链到共赢链:团餐业“抱团取暖”的正确姿势

从供应链到共赢链:团餐业“抱团取暖”的正确姿势 1080 720 infoloop-editor

3月11日下午,团餐谋邀请到了中饭协团餐供应链办公室主任&上海亦芙德创始人顾建明、鸿海食品副总经理黄丰、中快餐饮集团供应链总裁&喜餐科技董事长蓝赟,蜀海营销副总武晓波等,在数才网络创始人兼CEO舒尚斌的主持下,进行了一场《从供应链到共赢链:团餐业‘抱团取暖’的正确姿势》云端沙龙直播,吸引了近5500名网友在线,引起行业热议。

嘉宾们就疫情期间团餐供应链市场的新变化,供应链的规模化与产品标准化、管理标准化,以及产业上下游协同,资本加持下团餐供应链的未来发展等话题,进行了深入探讨。

团餐供应链企业,可以左手B端,右手C端了吗?

毋庸置疑,疫情期间,原本TO B的餐饮供应链企业,意外突破C端消费市场。

据蜀海营销副总武晓波介绍,疫情期间,蜀海的C端销量甚至超过整个B端。社区市场潜能爆发。餐饮门店借助中央厨房定制化服务,俨然成为供应链企业的前置仓,辐射周边商圈。而在团餐市场,之前零散的C端需求,诸如社区小食堂、企事业单位等,对半成品菜的配送需求增加。

供应链企业的线上线下业务快速打通,线上获客难度大大降低。据中饭协供应链办公室主任、上海亦芙德创始人顾建明介绍,他们与政府合作,开通了便民直通车卖菜进社区,“线上业务发展势头良好,每天的销售订单最高可达四五千单” 。

消费市场的变化,倒逼供应链企业改变产品端供应,并同时调整和变化内部制度和管理。蜀海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很多C端产品。

鸿海食品副总黄丰认为,疫情不仅推动了C端消费习惯的养成,变相促进了电商农业的发展研发,而且也改变着B端对供应链合作企业的选择,保供能力强、配送及应急能力出众、品牌化的供应链企业将更受青睐

然而,疫情过后,C端购物习惯能否持续,需谨慎观望。

“供应链企业毕竟还是TO B端的基因,最终可能会放弃社区C端服务。但是团餐新零售的TO B TO C模式,会延展下去。”顾建明说。

中快餐饮集团供应链总裁、喜餐科技董事长蓝赟认为,随着菜市场等便民服务相继恢复,C端需求或将不复存在。现在更值得供应链企业研究的问题,是疫情过后,团餐新零售如何做到比附近农贸市场更具优势。

具体到团餐供应链服务而言,校园团餐的风味板块具有产品品种多、单品采购量小的特点,面临统仓统配物流成本高难题。当务之急,是加快信息化建设,设计出一套三层仓储架构的团餐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,让供应商通过简单的招投标即可入驻,逐步规范风味板块的采购供应链。

“没有规模化支撑的团餐产品标准化,很难实现。”

鸿海食品副总经理黄丰认为,团餐产品标准化的实现有两大前提条件:

一、规模化的支撑;

二、能满足差异化客户群体需求,做到产品转化率、利用率最高。

没有规模支撑的产品标准化,很难实现。仅仅有规模,也不能实现标准化。”黄丰说,鸿海理解的团餐产品标准化,对应的实际上是规模化。

因客户结构、客户群体诉求不同,供应链企业首先要成为客户的“翻译官”,理解客户需求,反馈到产品研发,再输送至上游,从而形成整个标准化的过程。

只有针对不同群体客户进行产品分解,才能在产品的转化率、利用率上做到最高。

例如,一条鱼的标准化,只有在具备一定量以后,才能将鱼头、鱼身、鱼尾等不同部位给到不同客户群体,实现标准化产品的输出。

标准化将直接提升整个产品的附加值。

推进供应链管理标准化,最大阻力在门店!

 “企业在不同的时间段,所采用的管理模式都不一样。”顾建明认为,团餐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推进过程艰难,主要包括三大方面:

1、理念的标准化;

2、行为的标准化;

3、视觉的标准化。

很多团餐企业的供应链建设,需求来自“老板要这个东西”。推行供应链管理标准化的最大阻力,在门店。

门店的厨师长或者项目经理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,更不会积极主动地拥抱供应模式的改变。

团餐企业必须先花费大量精力做到理念标准化,团队达成共识,行为一致,然后再赋予团队绩效或者股权、提成等激励措施,让员工实现多劳多得、奖罚分明。

视觉标准化则更多属于公司的品牌战略问题,通过岗位培训等,理念、行为一致,再进行企业文化层面的品牌宣贯,才能释放企业真正的灵魂。

供应链精细化管理是系统工程产业链需协同发展

团餐供应链的使命,是为团餐企业降本增效。

降本即通过规模化的效应来降低团餐企业的采购成本。事实上,通过集采集配为团餐企业降低成本的幅度有限。

降本最重要的是实现标通化。”蓝赟认为,“只通过采购部门进行供应链改造或降本,一定不会成功。”

无论团餐企业还是社餐企业,要实现供应链精细化管理,必须多部门联动,最好公司高层亲自挂帅。例如,技术部和采购部共同制定产品标准,安检部进行监督、检查,董事会支持。采购标通化后,迅速形成规模化。

供应链的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。整个供应链看似简单的买卖,实际涉及到温控、资金、物流、能源等方方面面。”据黄丰介绍,鸿海的精细化管理包括:

产品“271”法则:20%是引流产品,70%日常产品,10%定制产品。

客户分级管理:ABC级管理,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服务模式。

红黄绿价格优势标识:绿色代表鸿海价格有市场优势,会大力推广;黄色代表鸿海价格与市场持平;红色则代表鸿海不具价格优势,会寻求更多区域合作伙伴,联动推广。

整个产业链条“连成一体化,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,共同成长,协同发展,才能走得更远、更长”,上中下游互相压价,并非长久生存法则。

供应链服务并非简单的产品买卖需提供整体供应链解决方案

 “供应链是一个服务性行业。”顾建明说,更重要的是如何走好商业模式,借助资本、服务的力量来帮助企业增效。

除了对接更好的标准化产品、更多的优质供应商来满足团餐企业需求外,供应链还可以帮助团餐企业做好服务,甚至引导、带领其向更标准的方向发展,让团餐企业通过供应链搭上资本化。

“供应链不是一个买卖关系,而是非常复杂的服务关系。”蓝赟同样持此观点。

在他看来,实力相当的几家团餐公司共建集采平台并非易事,不只存在 “谁说了算”,即哪家企业来主导的问题,在产品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和物流等方面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。

供应链公司真正为团餐客户提供标准化、信息化、仓储一体化、统仓统配等整体的供应链全面解决方案,是正解。企业联合的供应链平台建设需做到:

1、规模化:先绑定一家或两家大型餐饮公司,为其提供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,再向外输出给其它团餐公司。

2、股权制的平台:所有接入平台的企业,提前按采购额分配股权,实现股权的集体合作,集采平台才可能持续运作。

资本推动下,区域性龙头企业将率先出现,全国寡头诞生尚早

资本寒冬,3月9日美团6亿重金投资望家欢,成为我国团餐供应链行业近年来最大的单笔融资。

黄丰认为,这对团餐供应链行业的资本化运作具有风向标意义。

资本对团餐供应链也有认知过程。目前未有真正上市的供应链企业出现。企业做到一定规模,实现管理标准化、输出标准化后,才有资本注入的条件。

在资本推动下,团餐供应链行业通过协同作战、强强联合等进行不同结构的整合,推动行业更加规范,越来越多区域性龙头企业或寡头企业出现,形成整体规模化效应后,后期资本注入才能真正起到作用。

Sysco是全球最大的食材供应商,在美国本土市场中业务份额超过16%。成为中国版Sysco,是无数餐饮供应链企业的梦想。为什么中国只能出现区域性的龙头企业?

蓝赟认为,这与中餐、西餐的区别及中西方餐饮市场的不同有关。

与西餐品类简单、标准化程度高不同,中餐饮食结构、饮食习惯都具有地域性,很难形成全国性的标准化产品。

而且,跨地域发展的团餐企业数量有限。无论从资金还是管理规范化来看,中国企业都与Sysco存在不少差距。

未来先形成区域性寡头企业,在良好股权架构基础上,逐步进行全国兼并,才会出现全国性巨头公司。

据武晓波介绍,蜀海也已实施全国性战略,在全国18个城市布局,但市场仍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,内地的二三线城市对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尚处于认知过程。中国供应链企业利润空间小,全国性布局资金受限。此外,专业人才缺乏、信息化水平低、管理模式无法在全国快速复制、试错成本高等,也使之短期内很难覆盖全国。

团餐企业直接到上游源头/厂家采购,真省钱or没必要?

在很多团餐企业看来,既然供应链是企业生存命脉,怎能不掌控在自己手里?那么,团餐企业达到多大体量后,与上游基地或厂家直接对接才会有议价优势?

具体而言,团餐供应链可以划分为四大品类:

粮油类:相对价格很透明,各团餐企业自己采购跟通过经销商或供应链公司采购,价差不大,基本就是物流成本的议价,以及存货时间问题。

生鲜类:“整个生鲜行业的成本,就在于种植成本跟物流成本。”蓝赟说。团餐企业只要在一个区域有5-7个食堂,就可以基地采购。但由于物流成本溢价,很大概率不会节约成本。但是若通过第三方供应链平台与大型基地进行合作,由于体量大,成本节约会很显著。

冻品:团餐企业对琵琶腿、鸡边腿、鸡胸肉、鸭边腿、半片鸭等冻品需求量大,如果某一品类能一次性采购16吨以上,就可以直接对接厂家。

冻品分为养殖、屠宰、销售、经销4个环节,环环相扣。团餐企业经验不足,尤其在行情波动大的情况下,获取市场信息不足,判断极易失误,前端采购需慎重。

干调类:干调类厂家依赖全国经销商进行销售,不会轻易打破原有经销与销售体系。团餐企业年采购额达到10万元以上,可与厂家议价,但并非一定要厂家直供,更好的选择是让厂家推荐供应商或供应链公司进行合作,提升其业绩、让其获取合理物流利润的同时,获得他们的销售、物流服务。

如果团餐企业在一个区域能有40-50个店,日营业额过百万元,可以尝试着与上游直接合作。

上游大型企业对于经销商从来不乏一定保护措施。供应链企业与源头以及基地的合作过程中,如何更好地把控好价格体系,如何与经销商沟通,达成良好合作关系,也是一门学问。

团餐企业在体量不够的情况下,没有必要去进行源头合作。跟专业的第三方供应链公司合作,拿到不同的价格等级,显然是更优选择。

剥离供应链业务的团餐企业,核心竞争力何在?

一方面,随着进一步的并购整合,形成更具规模化的团餐集团,团餐的集约化程度将越来越高。另一方面,以索迪斯、康巴斯等巨头企业为参照,未来团餐领域必将更加细分。

团餐公或长于快餐产品,或长于品牌塑造,或擅长装修设计,或招商整合能力突出……当下,已达到一定规模的团餐公司更应该思考的,不再是市场的大规模扩张,而是如何赋能,细化自己的优势板块,并不一定要把供应链看作是自己最重要的业务板块。

团餐企业将供应链交给专业的供应链公司来运营,是减负,可以让自己的强项更加突出。

“团餐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,只是跟供应链企业服务领域、服务对象不同。”顾建明认为。

团餐业未来的路越来越不好走,团餐公司要生存,必须考虑怎样做好前端的服务跟客户之间的粘性。“舍弃自身不擅长的一面,把精力集中于前端服务,去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,做好现场管理,通过管理来降低内耗,提升效益。”

企业自建配送中心,培养团队,看似降低成本,其实若细算附加成本,会发现只是“左口袋进、右口袋出”的问题。

沙龙主持人舒尚斌强调,团餐业的整体专业分工势不可挡,团餐企业之间或者说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抱团取暖,互相协作,已是看得到的趋势。

团餐谋主编如风表示,团餐企业“大而全”的发展思维需改变,从供应链上游合作到团餐项目经营,面面俱到不一定更具竞争力。行业抱团取暖,助推产业链协同发展、合作共赢,企业集中精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,才能在未来生存得更好。

信息来源:团餐谋公众号